近期,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市民关注。基孔肯雅热虽然传播快,但是可防可控可治,大家莫慌,通过科学防控和及时就医,可以有效应对。
一、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和登革热一样,主要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,在广东,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。
二、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有哪些?
症状潜伏期1-12天,通常3-7天。主要是突然发热,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。极少数患者出现出血、 脑炎、 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,甚至死亡。
(一)发热
急起发热, 体温可达 39℃以上, 一般发热 1d~7d。 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,表现为双峰热,持续3d~5d恢复正常。
(二)关节疼痛
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, 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 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。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
(三)皮疹
发病后2d~5d,多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 ,疹间皮肤多为正常。部分伴有瘙痒感, 数天后消退, 可伴脱屑。
三、和登革热有何区别?
相同点:传播途径一样,均由伊蚊传播;防控措施一样,均是对病人进行防蚊隔离,灭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。
不同点: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,传播速度更快,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。两者症状相似,都有发热、皮疹症状,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,基孔肯雅热市小关节疼痛明显。
四、如何治疗
目前,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,也没有针对性疫苗,临床主要以退热、止痛、止痒等对症处理为主。
五、如何预防?
关键是杀灭成蚊、清理积水、防止叮咬。
(一)杀灭成蚊:适时使用电蚊香、灭蚊片、灭蚊喷雾罐等灭蚊。
(二)清理积水
清除生长伊蚊(花斑蚊)产卵的地方。通过翻盆倒罐清除各类积水,消除蚊虫孳生环境,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蚊虫孳。
(三)做好防护
居家安装纱门、纱窗、使用蚊帐;在户外活动时,穿浅色长袖衣裤,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。